跳过正文
  1. 主页/
  2. 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中译版序

·7 分钟·
Old 哲学 摘录
目录

《纯粹理性批判》
#

【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


根据 Raymund Schmidt 编《哲学丛书》第37a卷,

费力克斯·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版,1976年重印本。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中译本序
#

“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

—– 贺麟 《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页。

…… 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往后的全部哲学研究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  《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甚或三年五载之功。它是康德从1770年起长达11年之久的潜心研究、上下求索、反复尝试、千锤百炼和呕心沥血的成果。它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第二版对第一版的某些部分做了重大的修改,甚至重写。

……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一条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  康德把只涉及知识的先天要素即先天的知识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一切知识都称为“先验的知识”,所以他认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样一种研究应称为“先验的批判”。这种先验的批判属于先验哲学,“它是先验哲学的完备的理念,但还不就是这种先验哲学本身。”

……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占全书月4/5的篇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讨论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人类认识能力由作为接受性的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的思维能力的理性这两类原则上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认识能力构成,因而“先验要素论”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论(广义的)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有知性、判断力、和(狭义的)理性这样三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连结的环节,因而“先验逻辑”就区分为讨论知性和判断力的先天要素的“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其中讨论知性的先天概念(范畴)的称为“概念分析论”,讨论判断力的法规即知性的先天原理的称为“原理分析论”—–和讨论理性的先验理念和先验幻相的“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


第一版序
#

第一版序 主要阐明对 理性 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和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限。

第二版序
#

第二版序 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哥白尼式变革”原理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导言
#

导言 提出了全书的总纲: 纯粹理性批判 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将这个总问题分解为如下四个依次回答的问题:数学知识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感性论
#

先验感性论 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去整理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空间和时间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数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和条件。

先验逻辑
#

先验逻辑 的导言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 关于对象的 知识即 自然科学 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包括这种运用的限度。 先验逻辑 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志着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
#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 中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 概念分析论 中,通过对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形式逻辑中一般判断形式的分类)的分析,康德发现了知性的十二个(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 范畴 ;通过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则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是一切可能的经验和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从而证明了范畴在经验即现象的范畴内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 原理分析论 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判断力 是用普遍(规则)去统摄特殊(事例)的能力;范畴运用于现象必须以时间 图型 为中介;通过时间图型把先天感性要素统摄于范畴之下所产生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知性的先天原理,亦即判断力的法规。依照范畴表,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由“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所构成,而“经验的类比”中的“实体的持存性原理”、“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和“按照交互作用律(在空间中)并存的原理”是作为自然科学的最根本基础的三条最普遍的原理,也就是自然界(作为现象)的三条最普遍的规律。知性的先天原理只是对现象有效,对超现象的自在之物或本体则无效, 严格划分可知的 现象 和 可思而不可知的 本体 的界限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最根本的要求。

先验辩证论
#

先验辨证论(幻相的逻辑) 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这部分的 导言 中指出,理性的这种推理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这种自然倾向就成了先验幻相的来源和所在地,即它把由于推论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看作了有客观实在的对象与之相应的实体概念了。 先验的理念 就是理性关于这类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的概念,这样三个先验的理念起着一种为知识的经验认识提供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以引导其不断前进、并达到越来越大的统一的调节性(范导性)的作用。纯粹理性的 辩证推论 就是理性力图运用只对经验、现象有效的范畴来认识上述三个无条件者即 超验对象 的推论,这样的推论相应地有三种: 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陷入了由 两组截然相反的 判断彼此对立冲突的“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属于先验幻相的假知识而已。

先验方法论
#

先验方法论 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使用的法规(知性的先天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使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方法、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的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其次阐明,与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相反,其实践的使用则是有正确使用的法规的,这就是道德法则;那些理论理性所不能认识的超验的对象如 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可以成为实践理性所追求的对象,因而对它们有“实践的知识”,即信念或信仰,这就为人类道德生活和幸福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善”提供了前提,这就说明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此外,康德还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说明了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以“批判”为导论,以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为主体),特别是自然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杨祖陶

2003年6月于珞珈山

相关文章

梦的解析摘录
·56 分钟
Old 摘录
赛博格宣言
·20 分钟
Old 摘录
字幕 Caption and Subtitle
·2 分钟
Old 摘录
后极权主义下的天朝
·43 分钟
Old 摘录
丹柯
·7 分钟
Old 摘录
土拨鼠
·1 分钟
Old 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