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正文
  1. 主页/
  2. 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

·10 分钟·
Old 哲学 摘录
目录

《纯粹理性批判》
#

【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


根据 Raymund Schmidt 编《哲学丛书》第37a卷,

费力克斯·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版,1976年重印本。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第一版序
#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人类理性陷入这种困境并不是它的罪过。它是从在经验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同时又通过经验而充分验证了其运用的有效性的那些基本原理出发的。借助于这些原理,它(正如它的本性所导致的那样)步步高升而达更遥远的条件。但由于它发现,以这种方式它的工作必将永远停留在未完成状态,因为这些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这样,它就看到自己不得不求助于一些原理,这些原理超越一切可能的经验运用,却仍然显得是那么不容怀疑,以至于就连普通的人类理性也对此表示同意。但这样一来,人类理性也就跌入到黑暗和矛盾冲突之中,它虽然由此可以得悉,必定在某个地方隐藏着某些根本性的错误,但他(它)无法把它们揭示出来,因为它所使用的那些原理当超出了一切经验的界限时,就不再承认什么经验的试金石了。这些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就叫做形而上学。

…… 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 女王 ,并且,如果把愿望当作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 对象 的突出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

…… 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1] 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tot generis natisque potens —- nunc trahor exul,inops —- Ovid. Metam. [2]

形而上学的统治
#

最初,形而上学的统治在独断论者的管辖下是专制的。 不过,由于这种立法还带有古代野蛮的痕迹,所以它就因为内战而一步步沦为了完全的 无政府状态 ,而 怀疑论者 类似于游牧民族,他们憎恶一切地面的牢固建筑,便时时来拆散市民的联盟。但幸好他们只是少数人,所以他们不能阻止 独断论者 一再地试图把这种联盟重新建立起来,哪怕并不是根据任何在他们中一致同意的计划。在近代,虽然一度看来这一切争论似乎应当通过(由著名的洛克所提出的)人类知性的某种自然之学(Physiologie)来作一个了结,并对那些要求的合法性进行完全的裁决;但结果却是,尽管那位所谓的 女王 的出身是来自普通经验的 贱民,因而她的非分要求本来是理应受到怀疑的,然而,由于这一 世系 事实上是虚假地为她捏造出来的,她就可以仍然坚持她的要求,这就使得一切又重新坠入那陈旧的、千疮百孔的 独断论 中去,并由此而陷入到人们想要使科学摆脱出来的那种被蔑视的境地。今天,当一切道路(正如人们所以为的)都白费力气地尝试过了之后,在科学中占统治的是厌倦和彻底的 冷淡态度,是混沌和黑夜之母,但毕竟也有这些科学临近改造和澄清的苗头,至少是其序幕,它们是由于用力用得完全不是地方而变得模糊、混乱和不适用的。

纯粹理性批判
#

因此,想要对这样一些研究故意装作无所谓的态度是徒劳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的本性来说不可能是无所谓的。上述那些伪称的冷淡主义者也是这样,不论他们如何想通过改换学院语言而以 大众化的口吻 来伪装自己,只要他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 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 形而上学 的主张上去。然而,这种在一切科学繁盛的中心发生并恰好针对这这些科学的无所谓态度 —–这些科学的知识一当(但)它们能够被拥有,人们就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之有丝毫放弃—–毕竟是一种值得注意和深思的 现象。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思想轻浮的产物,而是这个时代的成熟的判断力[3]的结果,这个时代不能够再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了,它是对理性的吁求,要求它重新接过它的一切任务中最困难的那件任务,即自我认识的任务,并委任一个法庭,这个法庭能够接受理性的合法性保障的请求,相反,对于一切无根据的非分要求,不是通过强制命令,而是能按照理性的永恒不变的法则来处理,而这个法庭不是别的,正是纯粹理性批判。

但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些 书 或 体系 的批判,而是对 一般理性能力 的批判,是就 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 而追求的知识来说的。因而是对一般 形而上学 的可能性 和 不可能性 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是出自原则。

…… 我找到了迄今使理性在摆脱经验的运用中与自身相分裂的一切谬误得以消除的办法。对于理性的这些问题,我不是例如通过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而加以回避,而是根据原则将它们完备地详细开列出来,并把在理性对它自己的误解之点揭示出来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使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虽然对那些问题得出的回答根本不是像独断论的狂热的追求者们所可能期望的那样;因为这些人除了我所不在行的魔法力量之外,没有什么能够使他们满足。然而,这倒也并非我们理性的自然使命原来的意图;哲学的职责曾经是:消除由误解而产生的幻觉,哪怕与此同时还要去掉很多被 高度评价 和 热爱 的 妄想 。在这件工作中我把很大的关注放在了详尽性方面,我敢说,没有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这里没有得到解决,或至少为其解决提供了钥匙。事实上,就连纯粹理性也是一个如此完善的统一体:只要它的原则哪怕在它凭自己的本性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上是不充分的,人们就只好将这个原则抛弃,因为这样一来它也就无法胜任以完全的可靠性来处理任何其他问题了。

…… 然而,这些要求比起那些伪称要在其最普通的纲领中,证明例如 灵魂的单纯本质 或 最初的世界开端 的 必然性 的任何一个作者的要求来,还算是温和无比的。因为这种作者自告奋勇地想要把人类知识扩展到可能经验的一切范围之外,对此我谦卑地承认:这种事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相反,我只想和理性本身及其纯粹思维打交道,对它的详尽的知识我不可以远离我自己去寻找,因为我在我自身中发现了它们,在这方面我甚至已经有普通逻辑作为例子,即逻辑的 一切简单活动 都可以 完备而系统地 列举出来;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如果我抽掉经验的一切素材和成分,我凭借逻辑可以大致希望有多大的收获。

完备性,详尽性,确定性,明晰性
#

在达到每个目标方面注重 完备性 的同时,也注重在达到一切目标方面的详尽性,这些并非任意采取的决心,而是知识本身作为我们批判研究的 题材 的本性向我们提出的任务。

再就是 确定性 和 明晰性 这两项,这涉及到这门研究的 形式,它们必须被看作人们对于一个敢于做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工作的作者可以正当提出的基本要求。

谈到确定性,那么我曾经对我自己作过一项决定:在这类的考察中不允许任何方式的 意见 ,一切在其中只是被视为类似于假设的东西都将是禁品,即使以最低的价格也不得出售。一经发现便予以封存。 因为每一种据认为 先天确定 的知识本身都预示着它要看作绝对必然的,而一切 纯粹先天知识 的 规定 则更进一步,它应当是一切无可置疑的(哲学上的)确定性的准绳,因而甚至是范例。 我在这里自告奋勇所做的这件事在这一点上是否做到了,这完全要留给读者来判断,因为对于作者来说应做的只是提供 根据 ,却不是判断这些根据在法官那里得出的结果。 ……

纯粹知性
#

我不知道在对我们所谓 知性的能力 加以探索并对其运用的 规则和界限 进行 规定 的研究中,有什么比我在题为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先验分析论 第二章中所从事的研究更重要的了;这些研究也是我花费了最多的、但我希望不是没有回报的精力的地方。 但这一颇为深入的考察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涉及到 纯粹知性 的那些对象,应当对知性的先天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作出阐明和把握;正因此这也是属于我的目的中本质的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 纯粹知性 本身,探讨它的可能性和它自身立足于其上的 认识能力 ,因而是在 主观的 关系中来考察它,但即使这种讨论对我的主要目的极其重要,但毕竟不是属于主要目的的本质的部分;因为主要问题仍然是: 知性 和 理性 脱离 一切经验 能够认识什么、认识多少?而不是:思维能力 自身是 如何可能的? 由于后一个问题仿佛是在寻找某个已给予 结果 的 原因 ,因而本身具有某种类似于一个假设的性质(尽管如我在另一个地方将要指出的,事实并非如此。)。所以看起来在这里的情况似乎是。由于我允许自己发表这种意见,我也就不得不听凭读者发表另一种意见。 ……

最后,谈到 明晰性 ,那么读者有权首先要求有 凭借概念的那种推理的 (逻辑的)明晰性,但然后也可以要求有 凭借直观的直觉的 (感性的)明晰性,即凭借实例或其他具体说明的明晰性。……

…… 但我马上看出我将要处理的那些课题之巨大和对象之繁多,并觉得这一切单是以枯燥的、纯粹 经院的 方式来陈述就已经会使这本书够庞大的了,所以我感到用那些仅仅是为了 通俗化 的目的而必要的实例说明来使这本书变得更加膨胀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这本书决不会适合于大众的使用,而真正的科学内行(涵)又并不那么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方便,尽管这种方便总是令人舒服的,但在这里甚至可能引出某种与目的相违背的结果出来。 虽然修道院院长特拉松尝云[4]: 如果对一本书的篇幅不是按页数、而是按人们理解它所需要的时间来衡量的话,那么对有些书我们就可以说, 如果它不是这么短的话,它将会更加短得多。[5]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目的放在对宽泛但却结合于一条原则中的那个思辨知识总体的可理解性之上,那么我们就会有同样的正当理由说: 有些书,如果它并不想说得如此明晰的话,它就会更加明晰得多。这是因为明晰性的辅助手段虽然在部分中有效[6],但在整体中往往分散了,这样它们就不能足够快地让读者达到对整体的综观,倒是它们所有那些 明亮的色彩 贴在体系的结合部或骨架上,使它们面目全非了,而为了能对这个体系的统一性和杰出之处下判断,最关键的却是这种骨架。

无条件完备
#

我以为,对读者可以构成不小的诱惑的是,将他的努力和作者的努力结合起来,如果作者有希望按照所提出的构想完整地并且持之以恒地完成一步巨大而重要的著作的话。现在,形而上学,按照我们在此将给出的它的概念,是一切科学中惟一的一门这样的科学,它可以许诺这样一种完成,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只花较少的、但却是联合的力气来完成它,以至于不再给后世留下什么工作,只除了以 教学法的 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 把一切都加以编排,而并不因此就会对内容有丝毫增加。因为这无非是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的 清单 通过 纯粹 理性加以系统地整理而已。我们在这里没有忽略任何东西,因为凡是理性完全从自身中带来的东西,都不会隐藏起来,而是只要我们揭示了它的共同原则,本身就会由理性带到光天化日之下。对于出自真正纯粹概念的知识,任何 经验的东西 或 哪怕只是 应当导致确定经验的 特殊直观 都不能对之产生丝毫影响而使之 扩展 和 增加 ,这类知识的完全的统一性,将会使这种无条件的完备性成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Tecum habita etnoris ,quam sit tibi curta supellex. Persius.

相关文章

纯粹理性批判中译版序
·7 分钟
Old 哲学 摘录
梦的解析摘录
·56 分钟
Old 摘录
赛博格宣言
·20 分钟
Old 摘录
字幕 Caption and Subtitle
·2 分钟
Old 摘录
后极权主义下的天朝
·43 分钟
Old 摘录
丹柯
·7 分钟
Old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