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正文
  1. 选集/
  2. 心经/

心经第二部分

·4 分钟·
心经 修行
目录
心经 -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
§ 2: 本文

舍利子
#

这个舍利子,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舍利子,不是火化之后剩下的那种。而是舍利佛,是一个人的名字。舍利佛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心经它其实是一个开示。那什么是开示呢,开示就是前辈修行者给后辈的答疑解惑,或者是建议的提供。我们看到的佛经大多都是这种类型的,并且开示者大多都是佛陀。开示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开示者,也就是做出开示的人,被开示者,也就是听开示的人,还有开示的内容。舍利子就是被开示者,也就是舍利佛是听开示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指的是色界,也就是物质世界所包含的一切都是色,包括光线、声音、气味、触觉、温度都算。

从明面上来看四句话的白话文大意分别是,色跟空没有什么区别,空跟色也没有什么区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有这么一种解读,色即是空,说的就是世间万物总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比如一个苹果一般情况下,几天之后要么被吃了,要么腐烂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从色变成了空。

如果你拿去冷藏保存了,那我就把时间再拉长,反正总有一天它都要消失。而空即是色就是,苹果原来是不存在的,后来从苹果树上长了出来。这样的说法,好像还挺有道理的。但细想,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比如苹果的消失其实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已,并不是物质的消失,要让物质的消失,只有通过核聚变或者是核裂变进行质能转换。心经肯定不是指这个意思,不然爱因斯坦的棺材板肯定是压不住了。

佛法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所谓的向内是指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向外则是指向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他的解释正是一种向外的解释。佛法并不是用来解释宇宙或者这个客观世界的。如果你能够回到佛陀所在的时代,能面对佛陀,如果你问他天上星辰的运行方式,佛陀拒绝回答。佛陀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去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那就是他要做比喻的时候。因为对于内在的世界,也就是所谓对心的描述,其实是非常抽像难以理解的。所以迫不得已,才会拿一些客观世界的事情来做比喻。佛法并不是像科学一样,在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后来发展了很多错误的佛教理论和对佛教理论的错误解读,正是因为违背了向内的原则。

色并不是指色界,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色界在心中的表达,也就是色蕴。

比如,如果你的大脑视觉处理功能坏掉了,即使外部世界有光,你也什么都看不到。颜色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当你的听觉系统坏掉了,致使外部世界有声音,你也听不到,声音对你来说也是不存在的。你所感知到的色就是色蕴表达出来的,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其实只是色蕴(在心中)的表达而已。客观世界中的光线其实远多于我们能看到的,但色蕴的视觉功能只表达了一部分的可见光,至于红外线紫外线之类的,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不存在的,如果不是科学的发展,借助仪器间接的看到了,我们连知道都不会知道他们的存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都一样,加上前面的色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指的就是色蕴的停止。

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你潜意识中信息供应系统的停止运作。色蕴一共有六个根门,其中前面的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他们的信息来源是外部的客观世界,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获取信息。而最后一个意根跟其他的有些不同,它是从潜意识的记忆中获取信息的。

想要让色蕴停止,前面的五根还比较好说,在禅修冥想的训练中,处于比较深的禅定时,你会发现所有的感官能力会全部丧失,这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停止运作造成的。但是想要让意根停止会比较困难,当意根也完全停止的时候,色蕴也就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蕴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色蕴是五蕴的信息提供源。一般来说,如果色蕴停止运作,不再提供信息,那其它的四蕴也会停止运作,就像一个工厂,如果没有原材料了,就会导致工厂停工,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就相当于把受想行识分别套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面的色。

心经 -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
§ 2: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