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其实就是菩萨的意思,它们俩是同一个词的音译。只不过菩萨是简短版的音译,菩提萨埵是完整版的音译。
这句话的意思跟心经开头第一句的菩萨一样,也是觉有情,使众生渡到彼岸的意思。不过这里直接这样翻译的话太硬了,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处理一下,所以这里的菩提萨埵的意思是,有情众生们快快度到彼岸去吧。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走向那条渡到彼岸的解脱之路,下一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交代了用什么方式来渡到彼岸,。也就是依照心经开头所说的,通过修行般若智慧的方法来渡到彼岸。
那渡到彼岸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渡到彼岸之后,就可以让内心没有挂碍,不会感到害怕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这里所谓的颠倒梦想,你可以理解为晚上的做梦,发呆式的白日梦,走神式的胡思乱想都可以。反正这一切在你解脱之后都将不复存在,因为当你的潜意识不再自动化的盲目运行时,你将对你的大脑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走神做梦之类的情况是绝不可能发生的。甚至在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不要说做梦,你连睡觉都不需要了。究竟涅槃是完全觉醒解脱的标志。
我们说一个人已经完全解脱,那他必然经历过究竟涅槃。而当他经历过究竟涅槃的时候,那他也肯定实现了完全的解脱。总结整理翻译为 有情众生们快快渡到彼岸去吧,依照修行智慧的法门来渡到彼岸,渡到彼岸之后,内心将无有牵挂,不会感到恐惧害怕,远离一切虚幻的颠倒幻想,实现内心的完全自由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的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世的佛陀、现在世的佛陀、未来世的佛陀,也就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陀。
其实佛陀并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他是指所有觉醒解脱的人。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他能证得究竟涅槃,实现完全的觉醒解脱,那他就已经是佛陀了。
但是很多词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它的意思经常会发生变化,产生更多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在使用佛陀这个词,虽然它本来的意思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人,但我们却经常用来特指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我们在说佛陀的教法,或者说是佛陀的教诲的时候,就是在特指乔达摩悉达多这位佛陀。
因为成佛的人非常多,但是广泛推广佛法,让很多人跟着成佛的佛陀很明显就他一个。所以当我们说佛陀的教法时,那基本上就是在特指他,很多的词都有多个意思。
依般若罗蜜多故,这句话的意意思是依照这个修行智慧的方法来修行,这句话加上前面的三世诸佛和后面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给出了一个隐藏信息,这个隐藏信息就是修行智慧的法门是唯一走向解脱的道路。在三世诸佛中。过去世和现在世是已经发生和现在发生的,都是可以知道的。如果你仔细调查过,说他们是以修行智慧的法门来解脱,这个都没有问题。但是未来的你又如何能知道?难道靠算命?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唯一的法门。
唯一的道路,想成佛就只有这一条路,这样才能确保未来世的佛陀,也是走这条路解脱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看起来很奇怪,不像我们正常的汉语,原因在于整句话只有得字是意译,其他的都是音译所以才会看起来这么怪。他的意思是证得了无上正等觉(觉的含义是,用显意识主动性的感知某些信息,而不是让潜意识把信息塞给你)。
一个觉知能力强的人,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具有菩提心的人,能够时时感受到内心当下的状态,也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属于一种活在当下的模式,觉跟心经开头中的观对应,它们的区别在于,觉更偏向于印度风格,观的话隐隐有点道家的韵味。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心经开头的观是动词,这里的菩提的那个觉是名词,意思虽然一样,但词性不同。由于观在通常意义上还有向外看的意思,所以在佛教里面,经常会给它前面加上一个内字,变成内观。刻意的去掉那个向外看的意思,变成向内心观照。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证得了无上正等觉,前面的无上正等这个形容词有两个意思,一个形容它是一个很正面很好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形容它是最顶级的能力,已经修到顶了,没有进步的空间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成佛解脱的人,都是依照这个修行智慧的方法,证得了无上的正等觉,实现了完全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这个修行智慧的方法,后面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这个咒字,这个咒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有一些人把心经判为伪经,问题就出在这个咒上。
他们认为佛陀的教法是反对持咒的,而心经教人持咒,与佛陀的教法相违背,所以是伪经。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通常理解中,咒指的是通过某种特殊语言,从某个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借来一些神秘的力量,用以达到一些特殊的效果。这个特殊效果在日常生活的表达,通常都是偏负面的,比如咒骂诅咒,这些负面效果通常是用来攻击别人。
但在佛教中所说的咒往往是具有正面力量的,用来给自己加持,获得一些正面的效果或是力量。持咒这种形式,其实在原始佛教确实是反对的,后面到了大乘兴起的时候,大乘派系从印度的宗教那里吸收了过来,才有了持咒这一形式。
所以也难怪人家会反对,毕竟人家是有正当理由的。我们来看一下心经到底是不是咒。
由于咒需要从某种神秘的存在那里借来力量,这就意味着咒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翻译的,如果硬要翻译的话,也只能用音译,不能用意译。必须要用音译来尽可能的保持跟原始语言一致,否则那个具有神秘力量的特殊存在就需要多学一门语言了。如果要是译成了英语。说不定人家还得去考个四六级这个多尴尬…..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咒的翻译是怎么样的,可以去看一下大悲咒。那种一眼望去让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才有可能是咒。如果能让你看出了点意思的,那就不是咒。大悲咒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就是一个梵语的汉语版读音标注而已。心经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音译,但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的翻译还是意译,所以心经本身不是咒。
如果我们把咒按抢救式的翻译来处理一下,这一段的翻译整理为:这个修行智慧的法门,是非常好非常有用的法门,能去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句话是一句鼓励或者说是号召,又来了两个咒,后半句还根据咒的译法弄成了音译。
整句话的整理翻译为,所以要谨记这个修行智慧的法门,依法修行,走吧走吧,大家一起走吧,一起渡到彼岸去吧。